68歲的秦女士是一名家庭主婦,退休後一直負責照顧3個孫兒;半年前,秦女士經常感到疲倦,初時她認為是因照顧孫兒太辛苦,加上未有好好休息,所以不以為意。近來秦女士開始出現氣喘的情況,晚上呼吸更為困難,以致未能安睡;秦女士以為自己是因轉天氣而引起氣管不適,因此到診所求診。經醫生詳細檢查後,確診為心臟衰竭。秦女士非常驚訝,到底心臟衰竭是什麼?
身體需要氧氣才能維持正常運作,心臟則負責把氧氣運送到身體各器官;因此心臟的健康對我們日常生活直接造成影響。心臟衰竭是一種無法完全治癒的心臟疾病,患者的住院率十分高。引起心臟衰竭的成因很多,較常見的是由心肌功能受損所致,心臟肌肉負責輸出血液供全身器官使用,然而,隨着年齡增長,心肌功能會漸漸衰退,再加上一些長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會進一步削弱心臟的泵血功能,令心臟衰竭的情況惡化。如果心臟衰竭的病情未有妥善管理,嚴重的話會引致心律不整、中風等併發症,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
經常感到疲勞是心臟衰竭的常見病徵。一個健康的心臟負責泵血到身體各部分,以維持器官的正常運作;當身體獲得足夠的氧份,人便會感到活力充沛。反之,一旦心臟肌肉受損,便會影響心臟的收縮和舒張功能,影響身體的含氧量;由於器官未能獲取所需的氧份,便會令心臟衰竭的患者感到疲勞乏力、精神不振。
常感疲勞出現水腫
心臟衰竭的另一項常見表徵是水腫。水腫的原因是由於心臟泵血功能減弱,令輸往腎臟的血液量隨之減少;腎臟誤以為身體缺水,於是減少排尿,以致身體積存過多水份,血管的壓力繼而增加,血管內的液體因擠壓而洩漏至各身體部位,引致水腫。水腫情況通常出現在足部、足踝或腹部等位置。情況較嚴重的更會造成肺積水,因而導致患者呼吸困難,出現氣喘的情況。
心臟衰竭的其他病徵還有:
心跳加速、頭暈、惡心、食慾不振、胸口不適、思緒混亂、心情低落等。心臟衰竭雖然無法治癒,但如果患者正確及持之以恒地管理自己的疾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以提升生活質素。患者應經常留意自己身體的變化,並時刻保持警覺,及早作出應對。
除了恒常地留意自己的病徵及體重變化外,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控制病情也有很大幫助。患有心臟衰竭的病人在飲食上有兩點要注意:1.限水、2.減鹽。限水的意思是限制每日飲用的水份量。水份泛指所有的流質食品,包括茶、湯、雪糕、粥、麥皮等。一般而言,心臟衰竭的病人每日只需要飲用4至6杯水份,即大概1000至1800毫升便足夠;實際飲用量會因個別病情而有所調節。飲用過多的水份會加劇水腫的情況,進一步令病情惡化。
定時服藥多做運動
減鹽指的是減少每日鈉的攝取量。日常生活中,除了鹽本身含有豐富的鈉質外,一些即食食品和調味料,如罐頭、蠔油、腐乳等,鈉的含量非常驚人,千萬不要以鹹的程度來衡量鈉的含量。
醫生建議患有心臟衰竭的病人每日食用少於2000毫克鈉,以平時常見的芝麻餅為例,一包4片裝的芝麻餅就含有200毫克鈉;一不留神沒有好好控制飲食,就很容易超標。由於鈉質和水是好朋友,鈉質會令水份積存在體內,進一步加劇水腫的情況,並會為心臟帶來更大負擔,加劇心臟衰竭的症狀。因此,心臟衰竭的病人應養成低鹽的健康飲食習慣,選擇新鮮和低鈉的食品,以蒸烤代替煎炸,並採用天然香料,如葱、蒜、芫茜等取代調味料。
現時醫生處方的藥物主要是用來改善徵狀,減低心臟負荷和提升生活質素。利尿藥、血管舒張劑、洋地黃類等是常見的心臟衰竭藥物。定時定量地服用藥物對控制心臟衰竭的病情有很大的幫助;醫生會根據患者的身體情況,不時轉換劑量及藥物種類,病人必須依照醫生給予的處方定時食藥,切勿自我胡亂增減劑量;如出現副作用或不適,應告訴醫護人員。
除了藥物和飲食的協調外,多做運動對心臟衰竭患者的病情也有正面幫助。緩和、伸展、帶氧的運動都能強化心肺功能,可有效減輕心臟衰竭的症狀,甚至降低死亡率和住院率。患者應依照醫生指示及個人的喜好和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加上藥物和飲食的配合,為自己的健康出一分力!
如出現緊急或徵狀惡化的情況,必須即時求醫,以盡早扭轉劣勢。一旦確診心臟衰竭,只要自我管理得宜,病情是能夠有效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