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您的心近日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177萬,購置設備及裝修心臟病友互助及資源中心,並舉行「We Care 關心‧護心」開幕典禮,榮邀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及香港賽馬會代表陳載英女士作主禮嘉賓,關心您的心主席梅卓能先生指現時中心獲得更多資源和空間籌辦多元化活動及病友聚會,首個項目將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進行為期3年的新研究,希望縮短患者真正病發時的求助時間。
香港每年約4,000人死於冠心病,主要病例是急性心肌梗塞,美國心臟協會提倡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病發時應於5分鐘內求助入院,但研究顯示,香港患者病發時平均拖延3小時才求診。
國際研究指出,患者延遲求診主要原因是對症狀認知不足,有六成延遲求診的患者認為症狀不嚴重,有四成會忽視症狀,三成選擇等待直到症狀不能忍受,有兩成甚至不相信自己心臟病發。
女性常經歷非典型症狀
本港研究亦發現,超過兩成患者病發時沒有明顯胸痛,當中曾患心肌梗塞、年長人士、糖尿病患者及女性較常經歷非典型的症狀,因此病發時他們難以聯想是心臟病發。除了認知不足,患者亦有可能受其他因素影響而延遲求診,例如擔心急症室候診時間長、未處理好手上事務、症狀出現在夜晚或工作期間等。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助理教授李惠慈博士指:「研究亦發現有一半患者會選擇自行到醫院,但患者病發時很可能出現心律不齊,需要施行急救,建議一旦出現疑似症狀,應利用救護車服務即時入院。」
影片助患者心理綵排
梅主席表示:「關心您的心致力推廣預防心血管疾病信息,以及提供全面心臟健康及復康服務予病友及大眾。本會有一半病友是冠心病患者,今次希望透過與中大合作,協助提升患者病發時立即求診的意識,以減低急性心肌梗塞帶來的傷害。」
研究將為期3年,關心您的心將協助招募患者及提供地方進行研究,研究採用影片互動模式,讓患者模擬病發時狀況,同時教導心肌梗塞的知識,配合小組分享,讓他們明白病發的症狀及其急切性,縮短真正病發時的求助時間,以減少死亡風險。
不了解心臟病症狀 病友氣喘不求診
患者銳強11年前行樓梯感到心胸痛,由於當時不清楚心臟病症狀,而且休息後疼痛便消失,所以沒有求診。
至第三次發生時,他才前往私家診所求診,心電圖檢查顯示有異樣,醫生便轉介他到心臟科,經詳細檢查後證實他患有心肌梗塞,需要進行「通波仔」手術。3年後,他上班時突然右手麻痹,幸好他這次沒有輕視,立即報警,在救護車上他已感到胸口劇痛,入院後醫生立即為他做第二次的「通波仔」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