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是我們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官,但基於先天的缺損和後天不良的生活習慣影響,使心臟造成損害。心臟疾患在香港首十類致命疾病中排行第三,為都市人的健康添上隱憂,當中以心律不正尤為普遍。
心臟分成左右兩邊,每邊上下則間成房、室兩部分。心臟的跳動憑藉電流刺激心臟肌肉收縮而產生,而電流則在右心房的竇房結發出,並井然有序地傳導至其他心房和心室。正常的心跳有其規律、速度和節律,缺一不可。心律不正是指因心臟功能缺損或退化,令跳動頻率不規則,泵血功能減退,當中以心房顫動(下稱房顫)最為常見。
顧名思義,房顫是指因心房受紊亂的電流所刺激而引致顫動,令泵血欠缺效率。再者,由於心房傳往心室的電流變得不規則,使心室的跳動經常較快。雖然房顫一般都不會產生即時的生命危險,但持續過快的心跳會使心肌發大,長遠會導致心臟衰竭。另一方面,心房的泵血能力欠佳令血液滯留,尤其位於左心房心耳位置,部分血液停留在該狹小的空間並形成血塊,繼而通過血管離開心臟,一旦流進腦血管,便會造成阻塞並引致中風。據研究顯示,房顫患者罹患心臟衰竭和中風的風險,分別比一般人高3倍及5倍,故此我們必須正視房顫所帶來的嚴重後果。
帶來三大風險
預防心房顫動所帶來的風險主要有三大方向:預防中風、心速和心律控制,
以及風險控制。藥物和手術介入的確有助病人治療房顫,減輕不適和風險。不過,倘若我們因此忽略自我管理,並對身體突如其來的變化漫不經心,終使病情惡化,介入亦變得徒然。醫護人員會利用心房顫動中風風險分數來評估患者的中風風險:65歲或以上、有心臟衰竭、中風病史等均屬中風高風險類別。高危中風的房顫患者需服用俗稱「薄血藥」的抗凝血藥物去預防中風。傳統的抗凝血藥物(華法林)在臨床上,被視為有效預防中風的藥物,
不過病人須遵從嚴格的飲食和藥物指引,才能使藥物發揮最大功效。近年新型抗凝血藥物,與食物和藥物互為影響的情況較少,讓病人在藥物的選取上更有彈性。在控制心臟節律方面,藥物介入能有效減慢心跳速度,部分藥物更可使心律回復正常。如患者因身體狀況不宜服用抗凝血藥,可透過手術,如房顫導管消融術,將異常放電的組織消除;進行左心耳封堵手術亦可減低血塊流入血管,從而減低中風風險。上述的評估、診斷和介入,都經過醫護的專業判斷而進行。可是在保持心臟健康和及早發現房顫病情惡化,自我管理便不容忽視。
自我管理疾病控制的重要範疇。對房顫患者而言,就是指要依從指示服藥、自行監察心跳、認識中風徵狀和管理其他健康風險。
依從指示服藥:房顫藥物需改變飲食及生活習慣以配合治療,會為患者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此外,患者亦擔心藥物的副作用,例如服用抗凝血藥後出現流血不止的情況。當治療的計劃趕不上當前的變化,疑問未被解答,不適無法紓緩時,患者便會不依從醫生的處方服藥,甚至放棄服藥。再者,醫生在處方藥物時,會考慮藥力在身體維持的時間。新型抗凝血藥物雖然比傳統方便,但藥力持續的時間短,換言之,藥物維持抗凝血效果取決於患者是否準時服藥。外國研究指出,未有依從處方服用抗凝血藥會增加中風的風險達三成,因此遵循醫生處方定時服藥是治療房顫和預防中風的重要一環。
認識談笑用兵
監察心臟跳動:房顫患者在覆診時會接受心電圖檢查,觀察心跳速度和節律。其實患者亦可在家中把脈作自我監察,方法是將3隻手指平放於拇指下方手腕位置,輕力按壓及感受脈搏,以一分鐘數算脈搏跳動的次數。如果心跳在一分鐘多於100次,或出現時快時慢的不規律心跳,表示有心房顫動情況未受控制。若服藥後情況持續,需進一步接受醫生檢查。
患者除了對房顫本身的徵狀進行自我監察外,亦需要了解中風徵狀,以備不時之需。謹記「談笑用兵」的口訣,可及早發現中風的病徵:
談:患者在交談和表達上突然變得困難,如口齒不清或語無倫次。
笑:患者咧嘴而笑時,面部左右不稱,如一邊面頰下垂或嘴角垂涎。
用:患者在舉起雙手時,一邊手明顯無力,雙手無法保持在同一高度。
兵:若患者出現上述情況,應盡快致電999求助並入院接受治療。
管理健康風險:研究指出,個人生活習慣如吸煙和酗酒、飲食習慣引致肥胖、高血壓和糖尿病等問題,都會增加房顫患者中風的風險。因此,患者應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進行適度運動,以便更有效控制房顫所引致的健康風險。
患者面對房顫帶來的影響時,會因為生活習慣的改變而感到束手無策。這種無力感源於對疾病管理和監察缺乏主動,假若患者能多點留意身體的變化、遵從指示服藥,並將疑問告知醫護人員,都有助了解和管理房顫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