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中,案主使用的語言是通往其內心世界的窗口。尤其在「接納與承諾療法」(簡稱ACT)框架下,治療初期的語言模式,不僅反映案主當下心理狀態,更能預示長期治療成效。ACT的核心目標是提升「心理彈性」——即使面對痛苦的想法與情緒,也能依循個人價值觀,採取有意義的行動。其理論基礎指出,煩惱常源於我們在語言上將負面想法(如「焦慮」)與無能的行為錯誤地綑綁,從而陷入僵化的模式。
輔導員如何從語言識別這些線索?幾種特定語言標記與心理彈性及治療效果高度相關。例如當案主從「我是個失敗者」轉變為「我注意到腦中有『我是失敗者』的想法」,代表「認知解離」的進步;表達「我願意感受悲傷並繼續前進」(接受)、「因重視家庭,我會花更多時間陪伴他們」(價值導向),都意味着正邁向康復。
近期,本地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出專門理解ACT治療語言的AI系統,透過分析超過19000段真實治療對話進行深度學習,能高準確度識別反映心理彈性的關鍵語言模式,洞察案主是陷入僵化思維,還是正朝着心理彈性的方向邁進。
這技術的應用潛力巨大,並已展現出初步成效。它可化身為AI心理健康助手,提供初步心理彈性評估報告與個人化ACT練習課程,讓循證的心理學技巧觸及更多有需要的人。去年一項研究顯示,約三分一使用者與該系統互動後,壓力水平顯著下降;此技術也能革新輔導員培訓,讓新人透過AI模擬個案獲得即時反饋,加速專業人才培養。此新技術正為心理健康服務帶來革命性轉變,幫助更多人活出更有價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