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卫生保健体系,特别在慢性病治疗方面,药物依从性欠佳乃医疗领域亟待解决之难题;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慢性病患者中,约有50%未能遵循医嘱服药。
香港作为一个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药物依从性亦不算理想。数据显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药物不依从率高达60%,这个情况不单止导致病情控制不好,还会引发大量原可避免的并发症,增加不必要的医疗支出。
在精神疾病领域,药物依从性问题更加复杂且普遍。以精神分裂症为例,约20%至40%患者未能按医嘱服药,60%患者在服药两三个月后就自行停药,导致复发风险升高5倍。药物依从性低,不单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增加自残等危险行为的风险,甚至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潜在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创新的心理干预手段——接受与动机性访谈,逐渐走入大家视野。接受与动机性访谈是一种融合了接纳与承诺疗法,配合动机性访谈元素的心理治疗方法,以患者为中心,旨在通过共情、尊重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帮助患者探索和解决他们在药物治疗中的矛盾心理;其突破性在于它摒弃了「纠正患者」的传统思维,转而通过四个核心步骤,激活患者的内在动力:
一、接纳现状:帮助患者接纳自己当前状态,包括对药物治疗的牴触情绪或不依从行为,以及因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承认患者对药物的矛盾感受(例如「我憎恨这些药让我变肥」),而非否定其情绪合理性。
二、价值观澄清:引导患者把药物治疗和个人生活目标联结起来(譬如「规律用药,可以让我继续从事喜欢的工作」)。
三、动机发掘:通过全方位剖析并呈现患者「维持现状」和「做出行为改变」两种情形下的长期损益,帮助患者清晰认知不同选择所带来的不同结果,进而有效激发其改变行为的内在动机。
四、自主决策: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决策,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根据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背景和疾病特点,支持患者制定个性化服药管理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非强加标准化流程。
正视疾病现状
接受与动机性访谈的应用场景广泛,涵盖了慢性疾病、精神疾病、器官移植等多个领域。例如,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管理中,接受与动机性访谈通过帮助患者理解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显著提高他们的药物依从性;在器官移植领域,接受与动机性访谈能够帮助肾脏移植受者,更好地遵循免疫抑制药物的治疗方案,减少排斥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在精神疾病领域,接受与动机性访谈的应用尤其重要。这种干预模式在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的研究中展现出显著成效。研究针对126名精神分裂症门诊患者开展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经历12周接受与动机性访谈干预的组别,6个月后药物依从性提升至68%(对照组为41%),再住院率降低29%。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的「治疗关系信任度」量表得分提高37%,这证明了接受与动机性访谈在重建医患联盟方面的独特价值【注1】。
研究过程中,通过接受与动机性访谈,帮助患者正视自己的疾病现状,激发其内在的改变动机,令他们认识到,坚持药物治疗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性。其中一位患者在接受与动机性访谈的引导下,逐渐意识到按时服药不单止能够控制病情,还可以帮助他更好地融入社会、维持正常生活。这种认知上的转变,让他更加愿意主动遵循药物治疗方案,最终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注2】。
鼓励全球推广
接受与动机性访谈的成功应用,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要充分发挥其潜力,仍需要多方面努力。首先,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接受与动机性访谈培训,确保他们熟练掌握这一沟通技巧;其次,社区应通过健康讲座、宣传手册等方式,向市民大众灌输接受与动机性访谈的知识,鼓励患者就医时主动和医护人员展开有效互动;最后,构建基于循证医学的效果评估机制,长期跟进并监测其药物依从性数据的变化,持续优化接受与动机性访谈策略,制定贴合其个人需要的个性化方案。
展望未来,接受与动机性访谈极有希望在香港的医疗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不单如此,在其他受药物依从性问题困扰的国家,同样具备推广应用的巨大潜力,提升全球整体医疗水平,改善患者健康状况。通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内在动机,接受与动机性访谈能帮助患者克服药物治疗中的障碍,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大大改善生活质素;对于精神分裂症等复杂疾病患者而言,接受与动机性访谈更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治疗手段。随着接受与动机性访谈的不断推广和优化,有理由相信,药物依从性难题将得到有效破解,更多患者将从中受益,迎来更好的治疗前景。
注1:Chien WT, Chong YY, Bressington D, McMaster CW.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n acceptance-based, insight-inducing medication adherence therapy (AIM-AT) for adults with early-stage psychosis. Psychiatry Res. 2024 Sep; 339: 116046.
注2:Chien WT, Mui JH, Cheung EF, Gray R. Effects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based adherence therapy for schizophrenia spectrum disorder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rials. 2015 Jun 14; 1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