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也是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 根据香港癌症统计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本港的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第三和第二位。 由于大多数大肠癌都是由细小的良性瘜肉经长年累月演变而成,只要在癌变前把瘜肉切除,就能预防。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那打素护理学院,依据健康信念模型开发WhatsApp聊天机械人,促进提升香港市民偏低的大肠癌筛查参与率。
大便隐血测试是常见的大肠癌筛查工具,研究证实有助降低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所以全球多国都广泛利用。 香港于2016年启动政府资助的大肠癌筛查先导计划,2018年正式规范,2020年全面实施。 项目资助50至75岁无症状香港居民每两年进行一次大便隐血测试,若结果呈阳性,参与者会被转介进行大肠镜检查,如果检查结果呈阴性,参与者可两年后再次进行大便隐血测试。 尽管政府推出此利好政策并积极推广,市民的大肠癌筛查参与率仍然很低。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香港仅有约14%符合资格的居民参与,远低于其他国家或地区(16%至68%不等)。
参与率显著增加
健康行为动机受自觉严重性、自觉罹患性、自我效能、自觉行动益处、自觉行动障碍及行动线索影响。 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认为,如果拥有充足自觉罹患性、严重性、益处、自我效能,以及移除自觉行动障碍并提供线索,可以增强个人健康行为动机。
在医疗卫生研究基金支持下,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那打素护理学院助理教授林远东带领的研究团队,依据健康信念模型开发WhatsApp聊天机械人,促进提升香港市民的大肠癌筛查参与率。
本研究第一阶段,招募500名符合政府大肠癌筛查计划资格人士参与随机对照试验。 通过随机化处理,其中一半参加者被分配到干预组,另外一半被分配到控制组。 透过WhatsApp应用程序,聊天机械人根据干预组参加者进行大肠癌筛查的意愿,推送针对性的大肠癌筛查教育短片、短讯和大肠癌个性化风险评估测试,并且为愿意进行筛查的参加者提供基层医生联络方法; 而控制组参加者则接收到短讯提示参加大肠癌筛查,以及政府大肠癌筛查计划网址。
经过3个月及6个月跟进发现,和控制组相比,干预组的大肠癌筛查参与率显著提升8%至9%。
在研究的第二阶段,研究人员成功回访27名干预组和控制组参加者,分别进行小组焦点访谈,主题在于了解是否参与筛查的原因。 对资料进行主题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推动参加大肠癌筛查的主要原因和健康信念提升有关,包括:认为大肠癌是严重疾病(自觉严重性,Perceived Severity)、认为自己可能患大肠癌(自觉罹患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知道政府筛查计划中大部分医生没额外收费(没有自觉行动障碍,No perceived barriers),以及知道怎样参与筛查计划(自我效能,Efficacy; 行动线索,Cues to Action); 同时,未参与筛查的主要原因也和欠缺健康信念有关,包括:认为自己不可能患大肠癌(没自觉罹患性,No perceived Susceptibility)或者安排筛查很困难(没行动线索,No cues to Action)。
盼转化现实使用
本研究通过两阶段的随机对照组试验和焦点小组访谈,证实基于健康信念模型开发的聊天机械人,能显著提升本港大肠癌筛查参与率,研究团队已在今年先后在美国、澳洲、新加坡和香港的肠胃及护理学术会议发表研究成果,与国际及本地专家交流。 林教授的团队下一步会与政府大肠癌筛查计划办公室报告研究成果,商讨在本地应用聊天机械人以提升本港大肠癌筛查参与率,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中使用,促进全港市民大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