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即「脑血管意外」,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脑组织无法获得充分营养和氧气,从而使部分神经细胞坏死,产生各种神经症状。中风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中缺血性中风,即脑血管阻塞,大约占八成;出血性中风,即血管破裂,大约占两成。
不论全球,内地还是香港,中风都是致残和致命的主要原因。随着医疗技术发展,中风抢救成功率愈来愈高,但其致残率居高不下。因此,中风后的复健十分重要。尤其患者普遍出现情绪低落,如何应对?寻找乐事良药吧!
中风后约有一半患者出现情绪低落、丧失动机的情况。研究显示,中风后抑郁发生率高达38%至55%。即使在中风发生后5年,仍有三分之一患者面对着中风后抑郁。中风后抑郁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对他们后续复健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整体功能恢复较差,生活质量下降及死亡率上升。因此,中风后抑郁的管理至关重要。
行为激活抗抑郁
根据抑郁的行为激活模型,行为激活是指积极参与能带来快乐和满足感的活动,有助改善负面情绪;而回避行为则指患者因恐惧或焦虑而选择不参与活动。虽然回避行为可以短暂缓解情绪,但从长期角度来看,却导致负面情绪进一步恶化。因此,增加行为激活、减少回避行为,有助增加正能量,传达积极性思想,从而得以改善抑郁症状。
为了应对中风后抑郁症挑战,我们开发了一项基于行为激活的心理教育项目,旨在帮助中风患者识别和参与那些能够带来快乐和满足感的活动,重拾生活乐趣和动力,以战胜中风后的抑郁症状。这个行为激活心理教育项目包括3个主要组成:
1.有关中风后抑郁症各行为激活的教育,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情况,增加他们对自己能力范围内能做到乐事的意识;2.观察和识别回避行为和行为激活的指导,通过与患者一起回顾他们的活动日志,从而设定活动行为的目标和问题解决法来增加他们的行为激活,并减少回避型行为;3.强调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加强家庭照顾者的参与。我们招募了150名出现抑郁症状的首次中风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行为激活的心理教育,可以有效调整中风患者行为,让他们更多参与乐事,克服回避行为,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投入乐事小技巧
帮助中风患者重拾生活乐趣,需要一些具体策略和方法。以下是投入乐事的小技巧。
设置小目标:从简单的、能做到的活动开始,例如每天散步10分钟或与朋友进行一次短暂的电话交谈。这些小目标不仅容易达成,还能带来成就感,进而促进更多的活动参与。
探索兴趣爱好:可以回顾曾经喜爱的活动,根据现在身心情况,找出可以做得到的乐事。例如中风前爱好和朋友一起跳舞,享受朋友在一起的感觉,但中风后因肢体功能障碍暂时不能跳舞。在这种情况下,要重拾和朋友在一起的享受,可改为邀请朋友来家中进行一些可做得到的活动,如吃饭聊天、打麻将等。即使是简单小爱好,也可帮助重新找到生活乐趣。
参加社交活动:邀请家庭照顾者一起参与小型社交聚会或兴趣小组,这不仅能提高家庭关系,还能帮助患者结识新朋友,增强他们的社交支持网络。
寻求专业支持:若在投入乐事的过程中感到困难,寻求心理专业人士支持是非常重要。专业心理辅导可提供更多策略和支持,帮助克服心理障碍。
「每天享受四件小乐事,抑郁症状就会远离我!」投入乐事,让我们一起为中风后的康复之路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