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这个充满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社会,共融已成为让大家达致和而不同、和谐共处的一个不可或缺元素。
社会包容性作为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一直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它代表着一个社会是否能够容纳各种背景、能力和需要的人,并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受到尊重和享有平等参与的机会。
香港一直以来皆积极推动社会共融,例如在公共场所、小区、屋苑和商场等增设无障碍通道和设施,提高对残障人士的法律保护和平等权益,以及加强公众教育等。然而,社会上仍有一些身体功能有缺损的人士,在生活或工作上,有时会遇到被误解,甚至被排斥的情况,不但对他们心理和社交活动造成负面影响,长远亦会减低他们投入社会和职场的信心和动力。
共融教育是推动社会共融的一个关键步骤,因为有时一些误会和不理解,均源自我们对某些人和事没充分认识。透过共融教育的活动,同学们有机会认识到社会上有许多拥有不同背景、能力和需要的人士,明白到彼此皆应能获得关爱及公平对待。更重要的是,共融教育着重建立同学们的同理心,培养正面态度去尊重和接纳其他人的不同和需要。
研究团队在过去一年里,于本港多间中学,为中一至中三的同学举行了数个社会共融工作坊。
工作坊目的为提升同学对社会上有身体功能缺损人士的了解,认识到社会上需要帮助的群体,培养同学们同理心和正面态度,将共融社会的概念融入到他们的价值观中。这个工作坊包括了多个活动,有讲座、短片分享、班际问答游戏、小区接触、偏瘫模拟体验、讨论和反思,同学们在活动过后亦可到此工作坊的网页,浏览更多有关社会共融的资料和短片,及在网志中分享感想。我们希望同学们可以从小学习接受多样性,并学会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期望这种尊重和理解在他们长大后,可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共融和包容性。
启发思考
整个工作坊中,偏瘫模拟体验是其中一个最受同学们欢迎的活动。同学会先穿上一套模拟偏瘫的服装,然后分组参加游戏,试做出多项日常生活中常做的动作和自我照顾活动,例如挤出牙膏、拿起重物、扭开水樽盖和穿上外套等。其他没穿上模拟服装的同学,则负责观察在进行这些动作和活动时的困难,并向穿上模拟服装的同学作出慰问和提示解决方法,游戏结束后,两组同学会互相分享自己的感受。这个活动不但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到中风对身体功能的影响,亦了解到中风人士在日常生活中的需要和感觉,更重要是加强了他们同理心,学习从别人角度出发去思考和处理问题,观察他人情绪和解读别人做某个行为背后的原因,同时亦学会将自己感受表达给对方知道,并让对方感觉得到,继而被接纳和理解。
这工作坊还有另一特点,就是邀请了多位中风人士走进校园担任义工,跟同学们互动和玩游戏,更分享他们中风后的复康过程和挑战,以及在生活或工作上,遇到被误解和感觉不被接纳或尊重的情况,大谈其经历和感受。过程中,同学们皆非常专心地聆听中风人士的分享,亦主动提问,例如如何面对那些被误解和感觉不被接纳或尊重的时候,怎样消化较负面的情绪和他们现在的人生目标等。
在讨论和反思活动中,大部分同学认为,工作坊能让他们更加认识何谓社会共融和同理心的重要性,亦对中风人士的需要有更多了解,有同学说「欣赏他们的坚毅」、「知道了他们的不易」,也有同学说「对我来说很容易的事,例如刷牙和拿起报纸,在他们来说,可以很困难」,亦有同学提到「应多些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可见同学们通过聆听中风人士的经历,开始思考社会共融之意义和自己如何为这个社会作出贡献。
贡献努力
同时,对于中风人士来说,参加这工作坊也是一次宝贵体验。他们有机会向年轻一代讲述自己的经历,分享其困难和心路历程。这不仅仅增强了他们的表述能力,还增加了自信心。
不少中风人士在工作坊后表示,很享受跟同学们互动的过程,当中有多位中风人士更是此工作坊常客,有人说「觉得自己年轻了」、「感觉自己仍然与社会有联系」,也有人说「感恩自己仍有能力去用个人经历感染他人,为培育年轻一代出一分力」,可见这工作坊为中风人士提供了一个自我肯定的平台。
社会共融工作坊鼓励同学们在早期认识到社会上需要帮助的群体,并引导他们如何成为共融社会的建设者和推动者。建设一个具有同理心和包容性的社会是一项长期任务,让我们一起继续努力,一人一颗同理心,建设一个共融社会,让不同人士可以和谐地生活和工作,受到公平对待,并发挥所长,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努力,实现社会和谐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