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应用至今已成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虚拟现实技术在过去10年的普及程度与日俱增,除了游戏和娱乐,也常见于教育和医疗领域。
虚拟现实技术分为沉浸式和非沉浸式。前者需配合头戴式显示设备、追踪器或数据手套、感官输出装置等设备,为用户带来360度全景视觉和即场感。非沉浸式虚拟现实则透过荧幕营造虚拟环境,可让肉眼直接观看影像和以肢体动作与影像互动。
虚拟现实已于医疗教育广泛应用,效益已有研究结果证明。此类应用主要涵盖三方面,且各具优势:
1.技能训练──为学生提供安全虚拟训练环境,方便反复练习精密的临床技术,有效提升操作精准度、降低风险和增强学生信心,为未来实践做好准备。
2.病例个案处理──虚拟现实提供身临其境体验,把学生带进复杂或罕见的临床情境(如化疗药物外渗),从而锻炼临床决策能力。
3.特殊情境应对──虚拟现实能提供灾难、火灾等大型事故场景,从而提升学生的危机应变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减少焦虑不适
近年,虚拟现实技术的医疗应用已从教育延伸至临床实践。使用者融入现实场景后,可透过视听效果转移注意力,有助于在痛苦或有压力的疗程中放松心情、缓解不适,以及减少疼痛和焦虑感,最终提高疗程的整体满意度和耐受性。研究证据证明,沉浸式虚拟现实能在儿童接受烧伤护理或癌症治疗时,为其减少痛楚、焦虑和压力。在儿童接受静脉穿刺等医疗程序时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可加强疼痛管理效果,同时减少焦虑不适。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那打素护理学院的黄祖莉副教授及其团队已进行多项有关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其中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沉浸式虚拟现实对减轻病童接受静脉穿刺时的疼痛、焦虑和压力影响。是项研究有149名年龄介乎4至12岁的病童参与,其中75人被随机分配到介入组,其余74名被分配到对照组。对照组病童接受常规护理,包括为其说明静脉穿刺程序和给予安慰。介入组病童接受常规护理及介入措施,即加入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
介入组病童透过安装在智能电话上的一次性头戴式显示器体验虚拟现实场景。因应参与是次研究的病童处于不同发育阶段,介入措施提供两种与年龄相符的虚拟现实场景。在两个场景中,由研究团队自家设计的卡通人物「毛毛」正在接受静脉穿刺。鉴于视觉刺激可以有效分散儿童注意力,荧幕中场景以不同速度的远镜和近镜刻画缩放「毛毛」的肢体动作,而且选用了柔和色调,既可减轻病童眼睛疲劳,同时提供视觉刺激。4至7岁病童所看到的场景,采用了此年龄层容易明白的字词与句子来说明「毛毛」为何需要接受静脉穿刺。供8 至12岁病童的场景,则更详细解释进行程序背后原因、进行前有何预期,以及进行时的感觉。病童随后会在互动游戏中扮演医生和为静脉穿刺程序准备所需工具。研究结果显示,介入组病童在静脉穿刺后所报告的疼痛和焦虑明显轻于对照组病童,而医护人员满意度方面,介入组亦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外,介入组的静脉穿刺过程平均需时4.43分钟,明显短于对照组的平均6.56分钟。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亦应用于成年患者和其他检查医疗程序,例如大肠镜检查、子宫镜检查、经直肠前列腺活检,并有证据表明疼痛管理效果良好。伊利沙伯医院泌尿外科顾问护师金琬瀞及其团队亦会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经会阴前列腺活检,藉以促进疼痛控制。
提供相关培训
总结而言,虚拟现实技术在医疗教育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均成果显著。随着沉浸式虚拟现实设备日渐大众化,医护人员可把其融入日常实践。然而,在临床实施之前应考虑采取相关措施,以确保在医院环境中保持严格的感染控制,并为医护人员提供相关设备的操作培训。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盛行,结合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有望成为下一个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