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虚拟实境(Immersive VirtualReality)已成潮流趋势,不少年轻人认为传统「打机」已过时,大玩IVR才是追上潮流的表现!所谓IVR,就是利用电子仪器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当你佩戴置于头部的显示器后,就可令你犹如置身于真实世界中进行互动,可以上天下海,无处不在,体验超乎所想。时至今日,原来IVR已可应用于临床医学上,以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时的痛楚及焦虑,这的确是意想不到的!
在香港,每年约有170个儿童患上癌症。每年每万个儿童人口中,便有一人患癌。当中最常见的儿童癌症是白血病、恶性脑肿瘤及淋巴瘤,这些癌症约占所有儿科癌症个案的三分二。这些听起来令人十分惧怕的疾病,原来只要患者接受医生所建议的治疗方法,5年的存活率可高达八成。
闻打针色变
当然,要成功对抗癌症,患者必须接受一连串的治疗和医疗程序。对于年纪尚小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不但要承受相当的痛楚,亦会令他们感到焦虑及不安。其中一个令不少儿童癌症患者难以忍受的医疗程序,便是在周边静脉插入导管,以便在装置中央静脉导管前输注所需的药物和输液。很多人对「打针」闻之色变,对插入导管极之惧怕和不安,因此,纾缓病童的恐惧是十分重要的。如未能好好处理与「打针」有关的痛楚及恐惧,会有机会引致病童身心上的创伤,令他们不愿意接受将来相关的医疗护理程序。与此同时,亦会增加完成程序所需的人力、资源和时间,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医护界就此研究多种方法去帮助病童走出阴霾。
分散注意力
一直以来,医护界均使用不同的方式来减低病童在接受治疗及医疗程序时的焦虑和痛楚。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便是分散病童的注意力。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可根据以下不同类别进行分类:低科技(如阅读图书)或高科技(如IVR);被动或互动;有无成年人参与,以及是否让儿童选择喜欢的方法。一项系统综合分析指出,互动方式在减轻病童痛楚方面会更为有效。
有见及此,IVR将有潜力成为分散病童注意力的其中一个方法。病童只要戴上数码耳筒和头部追踪仪,追踪仪便会感应用者头部的移动,并投射3D影像,令他们可透过3D高清影像与电脑互动,用者犹如置身真实的虚拟世界中。最重要的是,当佩戴头部显示器后,儿童便可避免看到可怕的「打针」程序,把注意力完全投放在虚拟世界中。
过去IVR装置动辄数千元,而如今玩IVR已毋须使用价格高昂的设备。现在数十港元的头部装置,已经可令病童置身逼真景象中,暂时忘却现实中的烦忧。
有效减焦虑
一些外国研究将IVR运用于不同的医疗程序上,用以分散患者(例如烧伤治疗、化疗及其他诊断和治疗程式等等)的注意力。研究结果证明IVR不但有效减少烧伤者在接受伤口护理和进行物理治疗时的疼痛,还可以减少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疗期间的恶心和呕吐等征状。尽管如此,现时文献上关于IVR在医学上的应用始终不多,当中的研究方式亦有一些可以改善的空间。另一方面,香港亦较少进行相关的研究,所以IVR在本港医院应用的可行性及适用性需要进一步调查。
有见及此,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最近进行了一项利用IVR以分散患者痛楚感觉和焦虑的试验研究。当中60名接受周边静脉导管装置插入的儿科癌症患者被随机分派至介入组或对照组;介入组会在进行导管插入程式时使用IVR装置,而对照组则使用标准护理方式,用以了解患癌儿童在插入导管前、期间和之后的痛楚和焦虑情况。
结果显示,IVR不但可以有效减轻病童在插入导管期间的痛楚和焦虑,而且还可以缩短导管插入程序的时间。在使用IVR期间,病童亦没有感到不适或产生任何副作用。
尽管研究结果令人鼓舞,我们仍需要进行一些较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以确定IVR在纾缓本地病童在接受导管插入及其他医疗程序之痛楚和焦虑的有效性。医护界仍须继续努力做这方面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