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健康资讯泛滥,只要打开Google首页搜寻「糖尿病」3字,便可以得到超过一亿笔的结果。然而,在这一亿笔的资讯中,当中孰真孰假实在难以分辨。面对着海量的资讯,大众究竟该如何分辨选择呢?
遇到健康难题时,过往我们总倾向相信医护人员的专业意见;但现在很多人会选择即时在网上查阅或发出提问,冀望「Google大神」或「脸书大神」能解答心中的疑虑。然而,何谓适当的资讯,什么资讯真正对我们的健康有益,本身就是一门极度专业的学问。再者,很多治疗方案并非绝对有效,各有利弊,决不能一概而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多年来鼓励个人、社区乃至国家培养及提升「健康素养」。根据WHO的定义,「健康素养」是指个人是否有能力获得、了解及运用资讯,藉此促进及维持良好的个人、家庭及整体社区健康。已有不少研究指出「健康素养」的高低,与个人及其家庭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举例说,美国一项研究分析了761名照顾者的家庭,报告指出拥有低程度「健康素养」的照顾者往往与医护人员缺乏沟通,未能获得适切的医疗支援;拥有高程度「健康素养」的照顾者则往往能为自己及家人作出有效的健康决策。
根据政府统计处发表的人口推算数字,香港现正进入老龄化阶段。约有一半65岁或以上人士与子女同住,意味着家人成为香港长者的主要照顾者。这些家庭照顾者若然缺乏一定程度的「健康素养」,将难以作出与照顾相关的合适决定,定必增加照顾时所承受的压力。
实际上,互联网有不少载有医学健康资讯的网站及手机应用程式,但是网络世界缺乏监管,唯有通过提升「健康素养」,当面对与照顾相关的难题时,照顾者才能够与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增添更多互动和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