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官,但基于先天的缺损和后天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使心脏造成损害。心脏疾患在香港首十类致命疾病中排行第三,为都市人的健康添上隐忧,当中以心律不正尤为普遍。
心脏分成左右两边,每边上下则间成房、室两部分。心脏的跳动凭借电流刺激心脏肌肉收缩而产生,而电流则在右心房的窦房结发出,并井然有序地传导至其他心房和心室。正常的心跳有其规律、速度和节律,缺一不可。心律不正是指因心脏功能缺损或退化,令跳动频率不规则,泵血功能减退,当中以心房颤动(下称房颤)最为常见。
顾名思义,房颤是指因心房受紊乱的电流所刺激而引致颤动,令泵血欠缺效率。再者,由于心房传往心室的电流变得不规则,使心室的跳动经常较快。虽然房颤一般都不会产生即时的生命危险,但持续过快的心跳会使心肌发大,长远会导致心脏衰竭。另一方面,心房的泵血能力欠佳令血液滞留,尤其位于左心房心耳位置,部分血液停留在该狭小的空间并形成血块,继而通过血管离开心脏,一旦流进脑血管,便会造成阻塞并引致中风。据研究显示,房颤患者罹患心脏衰竭和中风的风险,分别比一般人高3倍及5倍,故此我们必须正视房颤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带来三大风险
预防心房颤动所带来的风险主要有三大方向:预防中风、心速和心律控制,
以及风险控制。药物和手术介入的确有助病人治疗房颤,减轻不适和风险。不过,倘若我们因此忽略自我管理,并对身体突如其来的变化漫不经心,终使病情恶化,介入亦变得徒然。医护人员会利用心房颤动中风风险分数来评估患者的中风风险:65岁或以上、有心脏衰竭、中风病史等均属中风高风险类别。高危中风的房颤患者需服用俗称「薄血药」的抗凝血药物去预防中风。传统的抗凝血药物(华法林)在临床上,被视为有效预防中风的药物,
不过病人须遵从严格的饮食和药物指引,才能使药物发挥最大功效。近年新型抗凝血药物,与食物和药物互为影响的情况较少,让病人在药物的选取上更有弹性。在控制心脏节律方面,药物介入能有效减慢心跳速度,部分药物更可使心律回复正常。如患者因身体状况不宜服用抗凝血药,可透过手术,如房颤导管消融术,将异常放电的组织消除;进行左心耳封堵手术亦可减低血块流入血管,从而减低中风风险。上述的评估、诊断和介入,都经过医护的专业判断而进行。可是在保持心脏健康和及早发现房颤病情恶化,自我管理便不容忽视。
自我管理疾病控制的重要范畴。对房颤患者而言,就是指要依从指示服药、自行监察心跳、认识中风征状和管理其他健康风险。
依从指示服药:房颤药物需改变饮食及生活习惯以配合治疗,会为患者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此外,患者亦担心药物的副作用,例如服用抗凝血药后出现流血不止的情况。当治疗的计划赶不上当前的变化,疑问未被解答,不适无法纾缓时,患者便会不依从医生的处方服药,甚至放弃服药。再者,医生在处方药物时,会考虑药力在身体维持的时间。新型抗凝血药物虽然比传统方便,但药力持续的时间短,换言之,药物维持抗凝血效果取决于患者是否准时服药。外国研究指出,未有依从处方服用抗凝血药会增加中风的风险达三成,因此遵循医生处方定时服药是治疗房颤和预防中风的重要一环。
认识谈笑用兵
监察心脏跳动:房颤患者在覆诊时会接受心电图检查,观察心跳速度和节律。其实患者亦可在家中把脉作自我监察,方法是将3只手指平放于拇指下方手腕位置,轻力按压及感受脉搏,以一分钟数算脉搏跳动的次数。如果心跳在一分钟多于100次,或出现时快时慢的不规律心跳,表示有心房颤动情况未受控制。若服药后情况持续,需进一步接受医生检查。
患者除了对房颤本身的征状进行自我监察外,亦需要了解中风征状,以备不时之需。谨记「谈笑用兵」的口诀,可及早发现中风的病征:
谈:患者在交谈和表达上突然变得困难,如口齿不清或语无伦次。
笑:患者咧嘴而笑时,面部左右不称,如一边面颊下垂或嘴角垂涎。
用:患者在举起双手时,一边手明显无力,双手无法保持在同一高度。
兵:若患者出现上述情况,应尽快致电999求助并入院接受治疗。
管理健康风险:研究指出,个人生活习惯如吸烟和酗酒、饮食习惯引致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问题,都会增加房颤患者中风的风险。因此,患者应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进行适度运动,以便更有效控制房颤所引致的健康风险。
患者面对房颤带来的影响时,会因为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感到束手无策。这种无力感源于对疾病管理和监察缺乏主动,假若患者能多点留意身体的变化、遵从指示服药,并将疑问告知医护人员,都有助了解和管理房颤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