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间,南亚裔女性移居香港的数目不断攀升。香港是一个商业大都会,经济蓬勃、机遇处处,她们均渴望在香港就业,谋求更舒泰、更理想的生活,而且享用世界一流的医疗护理服务。话虽如此,碍于文化及语言上的差异,南亚裔女性却往往是被忽略的一群,健康难以得到保障。
自出生以来,南亚裔妇女就被灌输「保守内敛」的传统思想。女性要守妇道、留守家中、沉默寡言;更不可与他人谈论自己的问题,就算心中有万千妇科疑问,也只能屈藏在心里,绝不可与亲朋好友分享,以免尴尬难堪。要她们宽衣解带进行妇科检查,更是要冲破重重障碍,非一时三刻可以接受!其实这样十分危险,令南亚裔女性犹如在体内隐藏健康「炸弹」,她们只会在「炸弹」爆发时才惊觉问题严重。很多时,她们只在病情十分严重时才迫不得已求医,错过了及早治疗的良机!
同声同气 冲破障碍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大力倡议「子宫颈普查计划」,希望唤起适龄女性对子宫颈癌的关注,可惜南亚裔女性的妇检比率仍然比本港一般人口低20%。
我们相信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均令南亚裔女性在获取健康资讯,及至对妇检服务的了解上困难重重,因此妇检比率远远不及本港女性。
为冲破南亚裔女性进行妇检的种种障碍,香港中文大学于2016年推行了一项子宫颈癌预防及筛查的多媒体计划,并透过与社区中心和专门服务南亚裔人士的少数族裔协会合作,在社区广泛推行。既然我们知道文化和语言是南亚裔女性不愿接受妇检的两大主因,究竟如何令计划针对此现况有效实行,继而有效推动她们接受检查?首先,此计划包含三大主要元素,包括派发文化相关的健康小册子、举行互动式健康讲座、播放影片。听到这些内容,你可能不期然在想:「真的奏效吗?是否很沉闷?」为了让普罗南亚裔女性明白预防子宫颈癌的要诀,我们特意将健康教育内容翻译成她们的语言,包括乌尔都语、尼泊尔语和旁遮普语。
此外,内容和用语尽量显浅易明,避免使用大量艰深难懂的文字,并且多用生动有趣的图画表达,而图画都是以南亚裔文化为主,容易引起南亚裔女性的共鸣。
至于健康讲座方面,亦聘请了已受训练的「同乡」讲员,减低南亚裔女性的隔膜,更容易向讲员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困难;就是连影片中的角色也是南亚裔人士,让南亚裔女性感觉更「同声同气」,更能被打动和说服接受妇检。
成效鼓舞 推而广之
此项由香港中文大学推行的多媒体计划取得空前的成功,已在社区接触1061名南亚裔女性,并已在50多个合办机构举办51个健康讲座和影片播放环节,参与的南亚裔女性均赞不绝口,成效令人十分鼓舞!
她们认为透过这几个渠道,的确令她们更为了解子宫颈癌,以及进行妇检的重要性和方法。当然,她们尤其对简单易明、文化适切的小册子印象深刻,甚至影片中的主角也仍然记忆犹新,可见此计划的教育内容已「深入民心」了!
单凭一个机构的力量实在很有限,要有效网罗社区中的南亚裔女性,合办机构的确功不可没!共有51间合办机构答应持续支持此计划,并愿意在其机构内播放健康教育影片,以及派发相关的小册子。此举令预防子宫颈癌的讯息传播得更广更深!
我们成功联系了371名曾参与此项社区计划的南亚裔女性来进行问卷调查,在220名之前从未曾接受子宫颈细胞检查的女性当中,有43名(19.5%)在参与社区计划后已接受检查,而有32名则已安排并正等候接受检查。换言之,合共75名(34.1%)南亚裔女性在参与社区计划后愿意作出改变,踏出一步接受妇检。
至于151名之前曾接受子宫颈细胞检查的女性中,50名在参与计划后接受检查,而26名则按医生的建议已安排并等候检查。换言之,即使参与计划前曾接受检查的女性当中,仍有76名(50.3%)决定继续接受检查,情况令人鼓舞。
增拨资源 持续推广
此项多媒体社区计划有助增加南亚裔女性的妇检率,不但让她们了解疾病的知识,还鼓励了她们在没有征状的情况下主动接受检查,以防患于未然。为扩大成效,政府应投放更多资源设计适合南亚裔文化的健康教育资料,涵盖南亚裔人士的常见疾病,同时训练医护人员和翻译员,令计划可持续推行。
此外,应给予少数族裔机构和社区中心更多财政和人手上的支援,由它们主动推广社区计划,让广大的南亚裔人士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