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但透过公共卫生防控措施和疫苗接种计划双管齐下,全球疫情自今年初已逐渐缓和。然而,近期出现的变种病毒很有可能令疫情大幅反弹。香港第四波疫情虽于5月底已结束,但近日又录得数宗源头未明、涉及变异病毒株的本地确诊个案。为严防疫情反弹,市民应继续保持社交距离和个人卫生,以及尽快接种疫苗,对控制疫情极为重要。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那打素护理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文化、社会等因素下,疫情加剧了居港少数族裔的负面情绪,例如抑郁、焦虑等。
尽管社交距离措施(包括限聚令、口罩令及强制检测令等)能遏制病毒传播,但新冠疫情衍生的社会心理影响不容忽视。愈来愈多研究显示,在新冠疫情期间,不同群组(包括医务人员和非医务人员、大众市民、被隔离者和患者)均出现广泛的心理反应。在文化、行为和社会因素的潜在相互作用下,新冠疫情对少数族裔人士的心理健康或产生更大影响。然而,目前只有很少数针对少数族裔及其对新冠疫情心理反应的研究。
对疫症认识不足
居港少数族裔多为南亚裔人士,主要来自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他们大部分已在香港定居,更不乏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南亚裔人士的教育水平较低,当中只有约20%的尼泊尔和巴基斯坦裔人士具有中学以上的教育程度,他们大部分较少以英语或广东话沟通。政府发放的疫情资讯虽然包含多种少数族裔语言,包括尼泊尔语、乌尔都语、印地语等,但南亚裔人士未必能完全接收和明白有关内容。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那打素护理学院去年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约六成南亚裔受访者表示害怕感染新冠病毒,但只有不到四成认为自己或家人有高的感染风险。虽然大部分受访者表明经常采取预防措施,但亦有小部分人对新冠病毒的风险因素认识甚少,有些则对病毒的传播途径存在误解。
抑郁焦虑较严重
由于文化、行为和社会因素的潜在相互作用,有可能加剧疫情引发少数族裔的负面心理反应,学院在2020年7月至2021年2月期间进行一项线上调查研究,以了解新冠疫情期间居港南亚裔人士的心理反应及其相关因素。
研究共招募了310名18岁以上的南亚裔人士进行匿名线上问卷调查。研究人员采用抑郁、焦虑和压力量表,以及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来评估受访者的心理反应,同时收集受访者的社会人口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出生地、婚姻状况、工作状况、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和宗教信仰)及对新冠疫情的认知(例如资讯来源、自我感知的知识水平等)等资料。
研究结果显示,南亚裔人士的总体压力属中等水平,但其抑郁、焦虑和创伤后压力症状则较为严重。值得关注的是,分别约有14.5%、31.6%和3.2%的受访者的总体抑郁、焦虑和压力水平被评为非常严重;此外,接近一半的受访者被评为可能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单身/离婚)、缺乏疫情防控知识和担心失业等因素,与较高的抑郁、焦虑和压力水平相关。而性别(男性)、每月家庭低收入、担心失业和担心医疗系统崩溃,都是与较高创伤后压力症状相关的主要因素。
与近期一些针对大众市民的相关研究结果相比,本研究的受访者总体抑郁、焦虑和压力水平及创伤后压力症状均较为严重。这意味着新冠疫情对少数族裔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疫情大流行的持续,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少数族裔现时面对的抑郁、焦虑和压力。
培训同乡保健员
我们希望藉此研究,呼吁各界探讨并采取有效措施,以减轻疫情对少数族裔的负面心理影响,并尽早为高风险人群提供相关协助,例如培训更多「同乡」保健员,鼓励他们主动向「同乡」发放疫情防控资讯。现时香港针对少数族裔的心理健康服务不是很多,所以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可增加提供有关服务,帮助少数族裔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距离疫情结束可能还有一段时间,我们会继续进行相关的纵向研究,以评估新冠疫情对少数族裔的长期心理影响。